新闻中心-陕西基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改革元年看榆阳——榆阳区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5-01-13    分享到:

         2014年是改革元年,也是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挑战增多、任务艰巨的一年。一年来,榆阳区干群一心、超前谋划、精准发力、化危为机,始终保持两位数经济增速和投资、消费、居民收入和工业产能的持续较快增长,重大能化项目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三农工作和水利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捷报频传,成为榆林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发展态势最好的县区之一,成功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和最具投资潜力“双百强”市辖区!
        回顾榆阳区破冰前行、科学发展的突出成绩,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益!一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省市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围绕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民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十大领域,全面完成40项重点改革任务;努力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中推进自主性改革,从转型最紧迫、群众最关切、攻坚最困难的地方改起,取得了新常态下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创造性地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榆阳出台了自己的三农一号文件

        顶层设计是相对的,县区搞改革也要有承上启下的顶层设计,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改革思路和创新举措。榆阳区创造性地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全区首个三农“一号文件”,从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建设、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机制、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七个方面推出了30条富有改革含金量的举措。
        直面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农民职业化水平不高和南北区域失衡“四大瓶颈”,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农业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制定全方位的激励政策引导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探索出鱼河南沙产业主导型、余兴庄赵家峁返乡企业家带动型、刘千河新寨土地入股型、岔河则现代农场型等一批先进模式,全区累计整合流转土地7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把农田水利基建作为南部山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以农田水利基建促进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承载农田水利基建,在古塔镇韩家梁、刘千河乐家畔、余兴庄陈家沟打造高标准“小平原”旱作农田3200亩,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的观摩样板。把“三个美丽”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实施美丽小镇、美丽村社、美丽农居工程,设计推广10套“美丽农居”样板户型,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建成51个示范户,带动1200多户申报建设。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组织158名致富带头人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集中培训,邀请省、市专家为基层干部群众讲授城镇化、现代农业等课题,用最先进实用的理论技术塑造“三农”生力军。
        摆脱干预微观经济的思维定势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格局更加科学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转变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管制过多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榆阳区运用改革思维谋划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构建资源开采和高端能化、现代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传统轻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八大现代产业体系,并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态升级和传统轻工产业振兴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转型的突破口,明确了“编好一个规划、出台一个意见、建设一个园区、实施一批项目”的思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王圪堵水利风景区、青云山旅游景区、麻黄梁艺术家写生基地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改变政府办文化模式,引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市场化模式,成功举办为期一个月、涵盖30余项活动的“2014·大美榆阳·杏树红叶文化旅游月”活动,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榆阳杏花入选农业部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名单,标志着榆阳杏树生态文化旅游名片将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把率先发展电商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升级的新路径,考察杭州、西安等地先进经验,加快引进电商品牌企业,搭建地方特色产品电商平台,建设线下实体展示中心,整合快递物流总部基地,开办淘宝大学等培训机构,用3年时间培育引领消费升级、开拓市场空间的智力密集型新业态。把服装产业园作为振兴传统轻工业的引爆点,占地1500亩的园区于9月30日开工建设,将打造以羊毛防寒服加工为主导、多元加工业态并举劳动力密集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围绕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
        让上学难择校热成为历史

        随着榆林“百亿教育强市工程”的实施和榆阳“双高双普”验收达标,榆阳区把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及时调整到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与优化师资配置上来,下定决心、顶住压力推进三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行城区小学划片就近入学阳光招生,2014年秋季招生,城区26所小学8137名一年级新生,全部按照“免试、就近、划片”原则,实行网上报名、电子摇号、随机派位、定额编班,从源头上破解了“入学难、择校热”问题。大力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打破学校界限,实行组片结盟,变“学校人”为“系统人”,推进         优质资源向薄弱学校流动,首批75名校级领导和教师实现跨区域跨校交流。试点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校长人才储备库,择优公开竞聘二十小、十三中校长,取消行政级别,实行职级等次制、任期考核制和绩效工资制,开辟了专家治校新路径。
       探索组建区属公立医疗集团
       打造引领医卫城乡一体化的新航母

       榆阳区人民医院、区妇保院建成后,区委、区政府把优化资源配置、破解结构性矛盾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来抓,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优化完善方案,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级诊疗、共同发展”为目标组建成立了榆阳公立医疗集团。集团于10月30日挂牌,整合6所区属公立医院资源,总规模达到1590张床位,其中星元医院、儿童医院、区人民医院、妇保院实行紧密型整合、统一核算、一体化管理;区中医院、痔瘘医院实行松散型整合、单独核算,逐步纳入一体化管理。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院长去行政化,增强医院办医自主权,配套推行人事制度、经营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医疗集团的组建,促成了不同所有制、不同等级、不同体制、不同区域公立医院共享同一资源平台,实现了新老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全面整合和高效利用,避免了医院之间内耗式竞争,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就医成本,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医改实惠。这项改革得到了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认为已经走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以此为契机,榆阳区将全面深化医疗服务“区镇一体化”改革,建立“以公立医疗集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和分级诊疗体系,延伸医疗集团服务半径,打造引领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的新航母。
        以改革思维探索金融创新
        让实体经济“活”起来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榆阳区不仅把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作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举措,更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在4月的经济运行调度会、7月的区委全委扩大会、10月的重点项目现场会等重大会议上,都邀请驻区金融机构参会,形成了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7月10日的银企对接会上,明确提出了政银企合作“五三四”工程,并在实施5000万元财政资金铺底的中小企业“助保贷”基础上,考察学习西安经验筹建政府主导、民企参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协调签订总授信额12.5亿元的银企信贷协议,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帮助解决了众大化工、滨化绿能、榆清化工等一批企业融资难题。
        抓改革要出好点子,更要有敢于先行先试的担当精神。东沙新区是榆林中心城市“一城五区”的重要组团,也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榆阳区的一项重大任务。面对新区起步建设“钱从哪来”这个最大难题,榆阳区从2013年起探索公私合营(PPP)融资模式,新区管委会与地方民营企业基泰集团合作,分别持股51%、49%成立开发公司,引进民间资本,盘活土地资源,加快新区建设。虽然对这个新模式大家曾有过政策上的顾虑,但是为了实质性开发新区,决心大胆探索、先干起来。今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将PPP融资作为一项重要政策举措,证明榆阳区当初的改革探索是正确的。
        用改革精神固化路线教育成果
        创新推出务实管用的党建制度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解决“四风”问题。作风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根本举措是建章立制抓常态。今年以来,榆阳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作风建设制度化贯穿于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基层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领域,固化完善了30多项党建制度。率先将干部提名责任追究用制度固化下来,规定干部提名一律实行书面推荐,明确推荐责任主体,对违反组织纪律的八种情形给予倒查问责。优化干部推荐考察工作流程和制度,在人事酝酿中拆分推荐、考察两个环节,组织、纪委、公检法等14个部门联合审查,严防以票取人、带病提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推动纪检监察“三转”,规范调整纪委内部机构,清理议事协调机构124个,明确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不再分管其他工作。同时,总结推广了金阳社区精细化管理、鱼河峁镇便民服务代办制、清泉镇敬老爱老服务体系、安崖办事处进城农民之家等基层党建和服务群众新模式。
        适应新常态挺进深水区
        运用系统思维积极谋划改革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改革要有加速度。榆阳区运用系统思维积极谋划2015年改革工作,把改革作为贯穿党的建设、依法治国、科学发展中心工作的一条主线,主动适应新常态,挺进改革深水区,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突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建工作就是最大政绩”,将以区委“1号文件”出台《巩固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创新完善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制度、党建督导工作常态化制度、优化考核严控奖励制度、法纪机关办案协作制度“四项制度”;二是突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结合“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编制,着力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多规合一”试点、农村全面小康、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五项战略任务”;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围绕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全民共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四个深化拓展”;四是突出依法治国、创新管理,立足建设法治、平安、和谐榆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抓好深化依法治区、公开权力清单、镇村综合改革“三项重点工作”;五是突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创新现代林业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环境风险评估防控、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四项长效机制”。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榆阳区正沿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的道路蹄疾步稳、奋力前行!